本實驗室(水下機電實驗室)為中山大學共同實驗室之一,備有「高壓模擬實驗觀測系統」,可模擬最大深海壓力 800 bar ( 約水深 8000 m ),並提供對外開放測試服務與收費。高壓模擬實驗觀測系統之規格與收費標準請參詳以下連結:
【自由時報】中山大學執行國科會半導體射月計畫「水下無人載具人工智慧系統關鍵技術研發」整合型計畫,打造台灣第一台具備AI能力的海洋專用水下無人機(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
【信傳媒】台灣第一艘MIT迷你潛艇水下航行刷新紀錄!國立中山大學今年8月前往小琉球,此次實海測試除搭載雙人下水,「最終寫下人員入艙歷時3時40分,水下自控航行近2小時的新紀錄!」中山大學於12月15日於台灣國際造船港灣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校長鄭英耀和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王兆璋親自入艙下水見證。
【yahoo!新聞】中山大學與合作單位研製的「MIT迷你潛艇」,曾於今年8月在小琉球海域,創下水下雙載航行3小時40分紀錄,也首度測試潛艇內操控系統,成功由艙內駕駛自行操作載具航行近2小時,昨日在台灣國際造船公司重件碼頭,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邀請6大合作單位見證,並向外界展示實測成果。
【yahoo!新聞】台灣第一艘MIT迷你潛艇破水下航行新紀錄!國立中山大學研發水下載人載具,今(15日)宣布,8月前往小琉球進行實海自駕測試,寫下人員入倉3時40分、水下自控航行2小時的台灣新猷!。
【中時新聞網】國立中山大學開發、台灣第一艘MIT迷你潛艇升級,繼成功打造水下維生系統後,再加入空調「舒適系統」,能維持艙溫濕度,日前更首次由2位操作員同時入艙,於高雄港下水實測成功,寫下進化新頁。
【泛科學】「臺灣有造船的技術,但水上載具跟水下載具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王朝欽教授表示,自 2018 到 2021 年,這台MUV從「構想」到「成功下海」可謂漫漫長路。
【自由時報】國立中山大學水下載具研發中心新研發「第一代雙載水下載具」(MUV),日前在台南安平港成功完成水下8米動力航行測試。校長鄭英耀強調,這趟「實測」開創台灣自製水下載人載具首次水下動力航行紀錄。
【自由時報】國立中山大學深海拖曳式光纖探測系統(FITS)曾下潛至海下千米,搜尋失蹤F16黑盒子,新研發「第一型雙載水下載具」已在高雄港內測試成功,內裝首度曝光!團隊也已與台船董事長鄭文隆約定合組聯盟,將提供聲納、影像傳輸技術,共同研發MIT小型救援潛艇。
【聯合新聞網】呼應國艦國造計畫,國立中山大學積極朝水下載具、潛艇救援船方向發展,並已開發出首艘自製科研載人潛艇及可深入水下4千公尺的無人載具,另為培養更多優秀海軍潛將,最近與海軍官校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進行教學合作,深化交流。
【國家海洋研究院】為落實推動海洋科研學術合作,國家海洋研究院(簡稱國海院)於今(13)日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簡稱中山海科院)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此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署為雙方攜手合作進行海洋相關之科學與海洋生態研究,共享環境調查資料及研究資源,並促進雙方研究人才培訓與交流。
【中山大學教務處】中山於108學年度即投入師資協助高中開設微課程及多元選修課程,全校迄今已有21位老師團隊全力投入高中課程,由大學教授擔任開課師資,讓高中生選修。109學年度開始,更聯合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師範大學與高雄大學開放大學教室,提供5校高中生共50門課程,在5校聯盟跨校「彈性學習」時段,直接至大學上課,提早體驗大學生活,作好銜接準備。
【經濟日報】水下噪音因涉及全球海洋污染議題,近年來在國際間已逐漸受到重視。我國海洋委員會結合民間力量推動「水下噪音檢測科技產學聯盟(U-TEAM)」,於6月20日在高雄漢來大飯店舉行成立大會。
【國立中山大學新聞網】科技部交由國立中山大學管理營運的新海研3號今起(4/29)至5/4將進行科學首航,海科院副院長洪慶章教授為首航領隊科學家,率研究團隊至南海北部進行海洋碳循環、環境變遷對海洋生物的調查及採樣。
【公視新聞網】這回海研船要探尋「海底黑煙囪」,關鍵利器就是簡稱「ROV」的水下遙控無人載具,它可以探勘3千公尺深海,配置高解析攝影機還有相機。目前國內的研究團隊,不只借重國外技術,也自主研發多種探勘載具,累積豐富的應用經驗。
【公共電視】公視與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同合作,將搭乘勵進研究船,從台南安平港出海,前往台灣東北海域,透過水下遙控載具(ROV),下潛千米,尋找可能跟生命起源有關的「海底黑煙囪」。
【國立中山大學新聞網】國立中山大學今(12)日正式成立「水下載具研發中心」,盛大舉行揭牌儀式。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表示,此中心的成立有助於各種水下載具關鍵技術、設備及系統的研發,並將積極培育國家創新產業發展所需的關鍵人才;進而提升國內海洋科技研發能量,以支援海洋綠能、離岸風力發電、黑潮洋流發電、海底礦藏資源調查等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新聞網】國立中山大學海下所網站上刊出一則影片,內容是由中山大學海下所發展出的海下探勘工具,發現高雄外海小琉球西南方的深海中不斷湧出了氣泡,但你知道這些氣泡到底是什麼嗎?這些氣泡可能就是改寫台灣天然資源貧乏既定印象的契機,因為這些氣泡正是天然氣的主要組成物質:甲烷。甲烷水合物就是俗稱的「可燃冰」。
【國立中山大學新聞網】近年全球聚焦高等教育在時勢挑戰下所扮演之角色,國立中山大學在高教深耕的趨勢下,以「議題導向」為出發,塑造「整體擾動」的創新教學系統,以期培育出具備跨域知能及解決複雜社會問題之全才。9月28日國立中山大學舉辦了一場不同以往的教師節活動,透過15場8分鐘的主題式「西灣談共學」短講,從地方深入產業,再由產業回歸教育,試圖翻轉師生對於「議題」本質的認定。
【Newtalk 新聞】自102年起,中山大學成功開發多台水下探勘調查載具,包括深海拖曳式攝影系統ATIS、深海拖曳式光纖探測系統FITS、深海視訊多管岩心採樣器V-Corer,及視訊導引抓斗TVG等,大幅提升海洋研究之探勘、調查、採樣效率。中山大學以自主開發之水下載具「水下載具創新技術」,可執行台灣西南海域可燃冰之探勘調查,為替代能源的新選項,露出一線曙光,若開採成功,可供台灣50年的天然氣使用無虞。
【國立中山大學新聞網】台北科技線記者團今(23)日至本校針對「水下載具創新技術」採訪報導,本次包括平面與電子媒體,共計逾20名主跑科技線的記者蒞校參訪,由海下科技研究所所長陳信宏教授、王兆璋教授及周佑誠助理教授推介多年來的研發成果。記者團除聽取簡報、觀賞影片,也實地參觀各式水下載具,深度了解本校在水下科技自主研發的能量與實力。
【自由時報】國立中山大學、國研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國防大學理工學院、中信造船及台船,今天共同召開記者會宣布,將投入研發全國第一艘由國人自製的水下載人載具(潛艇),規劃5年內整合開發科研水下載人載具(潛艇),並培育相關產業人才,預計可加速目前台灣正進行的海洋綠能計畫,包括離岸風力發電、黑潮發電與深層水等,且可支援軍方聯合演訓、軍事探查及水下救援。
【國立中山大學新聞網】國立中山大學海科院與跨校研發團隊在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EP, NEPII)大力支持下,自主開發水下探勘科學儀器設計。過程中整合國內廠商參與零件加工,成功研發「深海拖曳式載台」。在深達二六三〇公尺的海底作業,透過HD高畫質攝影機與兩千萬畫素的照相機,清晰可見豐富海底生態與地質地貌,成為深海觀測及採樣的重要工具,應用在台灣西南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新能源、東北海域海底礦產資源的探勘調查。
國立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於2016年9月29日至10月1日三天,參加2016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展出本研究團隊參與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所自主開發之深海視訊導引複管岩心採樣器V-Corer (Video-guided multi-corer)。V-Corer為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開發之海床淺層岩心採樣系統,應用於近底海水與淺層沉積物的地球化學研究。V-corer乃由「深海拖曳式即時攝影系統 (ATIS)」與複管岩心採樣器 (Multi-Corer)整合而成,具備海床影像即時觀測功能,操作人員藉由即時視訊辨識海床特徵後可即時進行採樣,以取得海床淺層沈積物樣本。V-Corer亦裝有Niskin採水瓶,利用音響命令釋放儀(Acoustic release)致動採水瓶蓋閉合,可以達成近底海水之採樣。V-Corer 已經成功應用於台灣西南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之探勘調查,也成功應用於台灣東北海域之礦藏資源調查。
國立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團隊自主開發深海探測載具FITS (Fiber-optical Instrumentation Towed System),於2016年9月16至18日三天參加2016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FITS 已經成功應用於台灣西南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之探勘調查,於水深900-1650公尺海域拍攝HD高畫質海底視訊影像以及2千萬畫像素高解析度照片,同時FITS具備側掃聲納、多音束測深儀、以及高精度水下定位系統,可以建置台灣深海精確地形測繪。
【國立中山大學新聞網】國立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團隊自主開發水下探勘科學儀器設計,並成功整合國內廠商零件組裝,支援海洋團隊研究,獲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大力肯定,未來將朝技轉方向努力,可望協助國內產業轉型升級。
【國立中山大學新聞網】國立中山大學海下科技所與海科系能源研究團隊以自製的深海攝影機,搭配國研院海洋中心精準的「船舶動態定位系統DPS」、「超短基線定位系統USBL」以及採樣系統,於屏東外海取得海床岩心中之甲烷氣並成功直接點燃!過去雖然曾經探測台灣海域有甲烷氣的存在,但此次中山大學研究團隊使用自行研發儀器、配合海研五號優異設備及探測團隊,精準定位並採集到濃度極高的甲烷氣。先前採集的岩心樣本從未點燃過,此次為台灣首度點燃海床下採集到的甲烷氣。
【國立中山大學新聞網】國立中山大學、玉豐海洋科儀與中區育成聯盟於16日共同簽訂「海洋科技儀器技術合作意願書」,由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玉豐海洋科儀董事長張茂榮以及中區育成聯盟副會長劉素娟共同主持。
中山大學海下海物所所長王兆璋及副教授陳信宏與玉豐海洋科儀公司的產學合作案為促進產業技術加值的最好案例,玉豐母公司原為經營螺絲製造銷售與精密加工的傳統產業廠商,自98年與中山大學合作執行水下載具之產學合作案,研發成果令人驚豔,更成功轉型為國內第一家水下載具與儀器設備研發製造商,開發出無人遙控載具、水下攝影機、水下高功率推進器、水下LED照明燈、水密電纜與水密接頭等關鍵性技術。
【聯合新聞網】台灣位處於歐亞板塊交界帶,影響台灣安全的地震有很高比率是發生在海域,為能更清楚掌握、測量海底地震,國內研究團隊突破技術困境,自行研發出海底地震儀「庭園鳥(Yardbird)」,不但是科技實力上的突破,更被南韓「相中」,準備出國大展身手。
目前中研院地球所與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組成的本地團隊,成功研發出海底地震儀(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能夠在海底接收地震資料、擴大觀測範圍,將使地震學家對台灣的隱沒、碰撞作用及海域地震的特性有更多了解。
【國立中山大學新聞網】國立成功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採校際整合方式組成跨校研究中心,以領域為導向進一步凝聚人才、資源,提昇教學與研究水準,兩校以互補但不重疊之資源,整合成立3個跨校整合研究中心,其中成大-中山海洋環境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計畫執行頗具成效,特於本(95)年8月15日召開成果發表會。
國立成功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透過教育部校際整合機制,合力開發出國內第一艘水下無人遙控潛航器,此不啻為國內校際整合創下豐碩的成果,亦為國人自力研發水下無人遙控潛航器的關鍵技術開啟嶄新的一頁。對於未來國內海洋能源之發、國防、漁業、水下管路施工檢測、救難搜尋、海洋環境研究等方面更形成命性的影響。